党纪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乡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习手册(二)

发布时间:2023-08-16     访问次数:

一、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答:学校坚持“综合类、地方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特色办学,因地制宜办学”的办学方略,积极构建“人本化、开放式、合作型、有特色、接地气”的办学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立足新乡、面向河南、辐射全国,致力于建设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二、我校“十四五”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5年,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进入全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

三、我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到203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35年,学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前列,基本达到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条件。到205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各项办学指标均达到大学设置标准。

四、我校的办学精神是什么?

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五、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

六、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答:开放包容求实创新

七、我校的校风是什么?

答:行胜于言

八、我校的教风是什么?

答:敬业爱生严谨笃学为人师表开拓创新

九、我校的学风是什么?

答:热爱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认真诚信

十、我校的师德师风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十一、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推进评估分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二、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重点是什么?

答:审核评估重点是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效,即:强化办学方向,引导学校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本科教育的时代要求,引导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学校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环境。以及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审核。

以上这几个方面涵盖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输入输出过程,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审核,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

十三、如何评判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答: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缺乏培养目标或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活动便缺少针对性,无的放矢,难以取得成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经过若干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一个培养过程。结果与培养目标的重叠面大说明结果与目标达成度高,重叠面小或不能重叠,则说明培养目标不切合实际,或者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到位,达成度便很低。

培养效果的达成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等方面,更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十四、如何理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答:高等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近三年,六成以上毕业生服务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十五、如何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答:教师和教学资源通常包括教师队伍,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还包括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所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包括教材、课程资源库、案例库以及网络资源、学科与科研资源等辅助教学资源。

学校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年教学经费、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稳步增长。学校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艺术场馆、图书馆和图书文献等资源条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各类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能够有效保障教学运行。

十六、如何理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答:出台《新乡学院关于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构建三个层面七个子系统(质量决策与指挥系统、质量目标与标准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质量建设与管理系统、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明确教学委员会、各职能部处、二级学院和基层教学组织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学习,建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近年来,教师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的质量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从生源分析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过程评估、就业跟踪的全程性评价,形成人才培养过程质量闭环系统。在日常监督、教学评估和专项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持续改进,落实到位。

十七、如何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答:学校建立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反映,并根据反馈信息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等进行调整及改进。

学生的评价、赞誉与满意度,是学校工作质量的内在标准。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满意度。

十八、专家入校考察主要内容?

答:(1)必查内容和环节:线上评估没有进行或没有达到最低工作量的内容和环节;线上评估存疑问题清单确定的重点考查内容和环节;若为首次参评学校,还应将学校办学条件列入考察重点内容。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免于考查评估。线上评估已经完成的内容和环节入校评估不再重复进行。

(2)选查内容和环节:专家见面会、专家集中考察及路线、考察意见反馈会等尊重参评学校意见进行;线上评估已经完成的内容和环节若参评学校提出要求,在评估时间和任务许可的情况下可尊重参评学校意见进行。选查内容和环节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评估方案中确定,也可以在入校评估开始前3日内由学校选定,专家组长确认。

十九、学校应以怎样的心态做好审核评估工作?

答:学校在评估过程中应把握好两个心态,一是“平常心、正常态”;二是“学习心、开放态”。

(1)要以“平常心、正常态”对待自我评估的过程,处理好评估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评估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使学校的评建工作能融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之中,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2)要以“学习心、开放态”对待专家评估考察,敞开胸怀,从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与评估专家平等交流,坦诚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现存问题,为专家提供各种所需信息,并积极主动地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工作,配合好专家的考察活动,认真贯彻评估纪律,努力营造评估工作的优良风尚。专家考察结束后,学校应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做好整改工作。

二十、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工作程序是什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新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程序如下:

1.教务处在征求各学院建议的基础上拟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经学校教学委员会审批后发至各学院。

2.各学院根据文件的要求,组织本学院各专业负责人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拟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并对其进行审核。

3.各学院组织校内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审议、修改,由学院主管领导审定签字并加盖公章后送教务处。

4.教务处根据制(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进行初审后,组织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进行论证,各学院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定稿由学院主管领导审定签字并加盖公章后送教务处。

5.教务处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校教学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执行。

二十一、我校的经费投入如何保障教学日常运行?

答:教学经费稳步增长,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保障情况良好,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较好满足教学需要。2020—2022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4426.53万元、4526.57万元、6621.42万元,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4.63%、14.52%、21.55%,超过14%的比例要求。有效地保障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十二、学校如何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答:持续推进“课堂教学奖”评选工作,引导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近三年,共评选出校级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最美教师78名。以“课堂教学奖”为抓手,引导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7年来共评出一等奖以上教师346名。组织教师参加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河南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共有47名教师获奖。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二十三、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改革的政策措施?

答:出台《新乡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新乡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及教育教学项目资助办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二十四、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思路和举措?

答:出台《新乡学院“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方案》《新乡学院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规划》,加强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建立健全督查督办与管理服务机制。按照“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二十五、我校是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设计课程体系?

答:各专业不断优化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毕业要求,科学制订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立体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人才培养体系,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十六、我校的专业认知教育是如何开展的?

答:(一)各学院为新生开设专业认知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方向;本专业须学习和掌握的主要课程及内容;学完本专业后应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二)组织参观专业资料室、实验室,让学生掌握专业资料的查找、搜索及使用规范等;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实验对学习专业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实验常识以及实验技能。

(三)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劳动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自信,使学生认识专业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十七、我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是如何设计的?

答: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均明确规划课外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科学确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路径等;明确学生对推荐参考书、文章和期刊的阅读数量、阅读深度等,围绕需要学生关注和掌握的知识点,注明要求学生阅读的章节和页码,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十八、我校的学业指导服务有哪些?

答:学校建立健全学生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加强全员对学生指导与关心关爱;完善学分制改革及弹性修业,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及有机融合。

一是实施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制。领导干部坚持“七进”(进班级、进社团、进课堂、进宿舍、进讲座、进餐厅、进信息群),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单位、深入学生中。通过开展“七进”工作,推动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是加强教师参与学生工作。近年来,实施“1241”(即“一个引领、两项规划、四种能力、一个目标”)创新引飞学业导师制,构建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三是建立全面立体学生服务体系。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学业、生活、心理和就业等方面的学生服务体系。

二十九、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什么?

答:构建“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核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两平台”: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三层次”:基础、综合、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从大一到大四实践教学不间断。

三十、我校的素质教育体系?

答:一是通识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外语类、体育类、国防教育类、信息技术类、素质教育类六大类别。

二是体育教育。围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体魄,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要求,学校积极推进基础体能课与选项课相结合,强化过程性评价的“1+1”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

三是美育教育。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美育育人体系,使美育与课程理论教学、社团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建立82门素质选修课程,并将素质选修课分为“文化传承与经典导读”“科学素养与卫生健康”“审美教育与创新思维”和“情商发展与社会生活”四大课程模块,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四是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才培养方案、实践体系、文化建设,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学时从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将学分从1学分增加到2.5学分,将劳动实践课从1周增加到6周,从大一到大三坚持3学年培养不断线,打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劳动教育月”“劳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开展卫生清洁活动、召开劳动主题班会等系列劳动主题活动。

三十一、我校的教科研设备建设情况?

答:学校不断加强教科研设备建设,现有设备4.35万余台套,总值约5.22亿元,其中精密贵重仪器61台套,约7866万元。2022年度仪器设备服务教学实验项目2550余个,服务时数1.46万余小时。学校不断加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积极发挥仪器设备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实验设备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的需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